分红险红利实现率下调 “意料之外”VS“情理之中”?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A智慧保

  近期,有关2023年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滑铁卢”的消息充斥于市场。这真是“超预期”的事情吗?

  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投资型保险产品成为投资者的“新宠”。分红险,投保人除了可以得到保单约定的保证利益外,还可以通过红利分配的形式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但分红收益并不确定。也正因此,当2023年红利实现率相较于2022年下滑明显之时,便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以及投资者的诸多讨论。未来,分红险还值不值得购买?

  业内人士认为,分红险红利实现率的下降,一方面与低利率环境、资本市场波动之下,险企负债端和资产端双双承压有关;另一方面,监管在今年初就已经释放对分红险的“限高”信号。绝大多数险企均在“限高”之内,考虑自身投资表现及分红险账户特储进行分红,“A智慧保”获悉,也有包括太保寿险、友邦人寿等为数不多的分红特储丰厚的公司申请部分账户分红突破这一限制。

  事实上,红利实现率考验各大险企的综合实力,投资者挑选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选公司。为谋求长期稳定的分红收益,投资者在选购分红险时,还是需要关注保险机构的长期经营与监管指标。

  “预料之中”

  据媒体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至少30家人身险公司公布800余款分红型保险产品的2023年红利实现率,但半数产品的红利实现率低于100%。而在2022年,纳入统计的分红险产品中有近七成达到或超过100%红利实现率。

  红利实现率是指分红险产品实际派发红利与销售时演示红利之间的比值,红利实现率等于100%,说明实际派发红利与演示红利一致;红利实现率低于100%,说明实际派发红利低于演示红利;而红利实现率高于100%,则说明实际派发红利高于演示红利。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当红利实现率低于100%,确实不利于吸引消费者投保,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理解是一种纯静态的观察,忽略了分红险的红利本身就具有浮动性这一事实。

  根据《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保险公司分配给保单持有人的比例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这说明,分红险是具备平滑机制的产品,险企可以选择暂时少派发红利,多计提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钱就消失了,实际上会进入分红保险账户逐年累积,且同时属于保单持有人和股东。未来,当合适时机来临,险企仍可就这部分钱进行重新分配。

  “今年红利减少了,一旦回暖,红利水平自然会上涨;如果险企进行了更多的分红保险特别储备计提,客户的利益并不会受损。”业内人士解释道。

  其实,2023年分红险红利实现率的下调和险企的投资收益、经营承压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减少低利率环境下的“利差损”风险,监管也在主动引导“限高”。

  据媒体3月报道,当时监管部门对部分人身险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调降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水平、分红险的实际分红水平。大部分中小险企的万能险结算利率不超过3.3%,大型险企的万能险结算利率不超过3.1%。分红险的实际分红水平对照万能险结算利率来实行。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分红险产品红利实现率调降也在“预料之中”。从已公布分红实现率的公司的数据来看,除了太保等个别分红特储丰厚的公司公布的实际分红对应客户理论收益水平在3.3%左右外,其余大型险企的分红结算一般在3.0%左右,中小险企在3.2%左右。

  既然分红险红利实现率下降是“预料之中”,那么现阶段,该如何挑选分红险产品?

  专业人士向“A智慧保”指出,在挑选分红险时,有时候只看一两年的红利实现率意义不大,投资收益要看长期,起码要十年以上。在众多险企中,以太保寿险为例,中国太保的投资收益呈现出长期稳健、短期给力的特点。2013—2023年度,中国太保投资收益率位居上市同业第一,核心净值增长率平均值位居上市同业第一。这大概就是太保寿险有能力支持今年结算高于主要同业的原因所在,并且对未来分红险红利实现率将是强有力的支撑。

  更趋透明化

  险企陆续公布2023年分红险红利实现率,这实际上是行业第二次公开披露这项数据。

  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更加透明化和监管层面的“明令”要求分不开。2023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要求险企应当于每年分红方案宣告后15个工作日内,在公司官网披露该分红期间各分红型保险产品的红利实现率。《规则》指出,采用现金红利分配方式的,披露现金红利实现率;采用增额红利分配方式的,披露增额红利实现率和终了红利实现率。

  由于分红险的部分收益为波动收益,监管对于分红险的披露要求,反映了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事实上,监管对于分红险早有规范和要求。2015年,原保监会发布《分红保险精算规定》要求,保险公司用于分红保险利益演示的低档、中档、高档的利差水平分别不得高于0、4.5%减去产品预定利率、6%减去产品预定利率。

  其中,利差指的是保单实际的投资回报高于预期的部分。根据上述规定,不管该分红业务的投资策略如何,在进行红利演示时,“利差”部分存在投资利率假设,即:预定利率、4.5%、6%(分别对应低档、中档、高档的利率水平)。

  不过,这种红利演示法无法向客户展示保险公司真实的投资收益能力,“预期收益”真的成了“预期”。

  2020年2月,为进一步强化人身险精算监管,更好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人身险市场高质量发展,服务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强化人身保险精算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重点围绕、规范分红险红利分配和利益演示机制作出规定:规范分红险市场发展。为更好引导客户合理预期,防范销售误导和恶性竞争,《通知》修订完善了分红险利益演示的方法,明确了演示利率上限,并将红利分配比例统一为70%。

  在信达证券看来,长期而言,不管分红机制与盈余来源如何,分红险的长期经营都将在负债和资产两端同时考验险企。险企需要充分考虑红利分配对于公司未来分红水平、分红账户投资和偿付能力等影响,也需要平衡好业务经营和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

  金融市场“佼佼者”

  虽然分红险红利实现率下调,但在低利率和“资产荒”的投资环境下,分红险对绝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依然可以扮演家庭资产的压舱石角色。红利实现率再不理想,老百姓都会有一个最低保证收益。

  当前市场上分红险主要设计为终身寿险、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三种类型。根据各公司公布的产品资料,目前主流的分红险定价利率往往在2%—2.5%,加上最低不低于70%的分红,整体分红利率处于2.8%—3.5%区间。从过往的数据来看,即使分红实现率不足100%,只要达到50%以上,一般就是高于同时期的普通型收益率的。

  因此,分红险在低风险金融产品中具有收益率优势。再加上分红险分红部分的信息披露在监管要求下更为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投资者对于分红部分浮动收益担忧的顾虑。

  如果再把视角转向资本市场的其他投资产品,如银行定期存款、股票、基金、债券等,分红险的收益率优势则更为突出。

  以银行定期存款举例,7月16日,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发布监测数据显示,6月,银行整存整取存款3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565%,6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77%,1年期平均利率为1.9%,2年期平均利率为2.107%,3年期平均利率为2.507%,5年期平均利率为2.433%。

  再从A股来看,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上证指数报收2967.40点,下跌0.25%;深证成指报收8848.70点,下跌7.10%;创业板指报收1683.43点,下跌10.99%。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有时候也会代理销售保险公司的分红险,对于部分分红险产品红利实现率的下降,上海银行和浦发银行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也回答了投资者的提问。

  上海银行表示,保险产品的红利实现率变化与当前低利率背景下全市场稳健经营要求的整体收益变化息息相关,银行将深化与保险公司合作、丰富产品货架,推动业务可持续发展。

  浦发银行则表示,关于保险代理业务方面,公司不断深化与头部机构战略合作,提升服务质量,持续推动期交保险业务转型。

  总体来说,“资管新规”后,国内基本上完成了理财净值化转型,当“保本”理财产品成为历史后,低风险中的“较高收益”金融产品无疑具有高性价比。因此,分红险产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受到市场青睐。从险企本身来说,分红险产品有望成为险企的一大“主力军”,只不过,如何创新设计产品、防范市场风险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监管总局近日下发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在明确设定新备案的普通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分红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的同时,也在鼓励开发长期分红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