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养老新模式 保险业布局养老社区加速进行

专题:第一届保险机构养老社区评测

  来源:金融时报

  又一家养老社区在成都正式投运。7月20日,位于成都市温江区的中国太平·芙蓉人家康养社区正式启动运营,这是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在四川落地的首个康养社区项目。

  “该项目不仅是中国太平支持四川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一次重要贡献,也是加速医养生态圈构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一个具体举措。”中国太平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近年来,保险业纷纷布局养老产业、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其中,养老社区更是保险机构竞逐的“主战场”之一。

  险企争相落子养老社区

  走进中国太平·芙蓉人家康养社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完善的养老及商业配套设施,养老公寓、旅居型养老酒店、养老院、护理院等应有尽有,能够一条龙满足老年人“居、娱、康、养、护”需求。具有防滑功能的地板、高度适宜的扶手、边缘做了圆角处理的家具、安装在顺手位置的拉升报警器,叠加周边两公里范围内的华西医院温江院区等优质医疗资源,这些服务细节充分展现了对老年人的深刻理解。

  “芙蓉人家作为中国太平旗下的持续性照料养老社区项目,主打‘智慧养老’理念。”上述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面对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近年来,中国太平持续推进养老社区布局,通过“自持+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建立多维度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6月,中国太平“自持+第三方合作”的康养社区已达到63家,覆盖25省(直辖市)51市。

  最新发布的《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2023-2024)》显示,我国现有60周岁及以上人口近3亿人,2035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人。这意味着,养老已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

  今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在风险有效隔离的基础上,支持保险机构以适当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实现长期护理、风险保障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服务有效衔接。”

  与之相适应,近两年,多家保险公司在养老社区布局上正加速进行。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泰康保险新增7家养老社区;中国人寿新增7个可对接“保险+养老”业务的机构养老项目,包括4个城心养老公寓和3个城郊养老社区;中国太保去年12月新开业了5家养老社区……

  多位业内人士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具有天然优势。一方面,养老社区具有前期投入大、后期回报稳定的特点,与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的长久期特性非常匹配;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能够较好地与主业联动,通过提供风险保障、财富管理和养老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元化的养老需求,进而实现差异化经营,提升产品规模和价值。

  截至目前,泰康保险养老社区已在全国35个城市布局42个项目,其中20个项目已投入运营,入住居民超13000人;中国人寿养老社区已覆盖北京、天津等13个城市,建成和在建养老床位数超8700张;中国太保旗下养老社区“太保家园”已在12个城市落地14个项目,规划养老服务床位逾1.58万张。

  “目前,险企投资的养老社区形态较为丰富,无论是风景优美的城郊养老社区,还是烟火气十足的城心养老社区,抑或是旅游与养老结合的旅居养老社区,皆有涉足。”中华联合保险集团研究所首席保险研究员邱剑表示,这些社区很好地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状态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保险服务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体现。

  养老社区运营模式基本形成

  目前,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已从原先的重资产模式,逐渐形成轻重资产相结合等多种模式并行的探索之路。

  其中,重资产模式因最先试水,目前运作也最为成熟。以泰康保险旗下的泰康之家为例,其通常都是由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建设、运营。业内人士分析称,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控制服务质量,便于统一管理。然而,重资产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资周期较长,回报速度较慢,且大多布局在一线城市,对入住客户的经济水平要求也较高。

  泰康保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曾公开表示,养老社区并不是一桩“好生意”。从拿地到盖房,一个养老社区项目平均需要5年,建设花费在30亿元至50亿元,运营后要承受5年无收益的压力。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入局重资产养老社区,还是入住此类社区,“门槛”都不低。记者获悉,芙蓉人家投资已超21亿元。

  正因如此,近年来,以轻资产和轻重结合模式布局养老产业的险企越来越多。“轻重结合”典型如中国人寿、中国太保,除了自建养老社区外,还会选择与第三方合作。早在2015年,中国人寿就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开展深度合作,探索推出“普惠型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国寿·福保社区颐康之家”作为政企合作的普惠养老样板工程,真正实现了“政府支持、社会运营、合理定价”,扩大了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让更多人以普惠的价格就近养老。截至4月底,中国人寿在深圳的4个项目运营养老床位242张,其中政策性床位71张,占比接近30%。从价格来看,政策性床位平均收费相当于市场化床位的60%。

  在业内人士看来,布局养老社区,让客户看到了保险公司解决养老问题的能力。如果现在不进行养老服务的布局,未来在养老保险业务的竞争上会被甩开很多。

  近两年,轻资产模式尤其受中小保险公司的青睐。其中,大家保险以“城心养老”成为典型。轻资产运营指保险公司通过在城市核心区租赁物业,并将其进行适老化改造成养老社区,社区内部配有全科医生、小型医疗中心以及专业照护力量,不过主要医疗资源依托周边公立医院而非自建医院。大家保险于7月6日刚刚开业的“大家的家·天津泰安道城心社区”正是采取了长租模式。

  “轻资产社区一张床位的成本仅为重资产的一半,保险公司通过租赁物业,把成本降下来,目的就是降低每位入住老人获取服务的成本。”大家保险集团副总经理李欣说。截至2024年6月底,大家保险已在全国布局17个城心医养社区。

  不过,投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险企也在结合自身情况和运营实践持续优化。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看来,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抗风险能力、对资产流动性和投资回收期的要求,来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一般来说,只有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保险公司才适合进入重资产赛道竞技,其他公司更应该选择轻资产模式或者轻重并举的模式。

  从“重产品”向“重服务”转变

  面对着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养老社区,作为支付方的保险公司,扮演好养老服务供给方的角色愈发重要。

  一位寿险业内人士认为,最初,保险公司可能是为了实现产品差异化,增加了各种增值服务。经过几年的实践,“保险+服务”对保险业而言意义重大。“今天的保险交付,已经不是简单地规避产品同质化,而是开始不断扩展给客户的价值内涵。保险实际作用是对冲经济风险,但是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用服务给出解决办法,将比赔付更加有效。”

  “产品是服务的开始,服务是产品的延伸,服务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上述负责人称。事实上,通过服务多元化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已在养老社区布局上有所体现。“从保险公司的探索实践看,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结合的模式比较多,但最近几年也出现了把健康管理逐渐纳入养老服务的尝试,比如,利用自身的资源整合优势发展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形成差异化竞争。”

  中国平安自2021年开始布局“保险+居家养老”,并持续优化其服务体系:2022年,推出服务品牌“平安管家”;今年3月,发布居家养老“住联体”模式,并推出“573居家安全改造服务”。据中国平安有关负责人介绍,“住联体”可以概括为一套居家安全享老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一项专业的团体标准、一套便捷的评估体系、一个优质的服务联盟以及一个智能的服务生态,旨在满足长者居家安全需求,破解居家适老化难题。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54个城市,超过10万人获得服务资格。

  李文中进一步表示,“9073”模式中,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对此,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探索优化资源整合、降低管理成本等,找到更加合理的盈利模式和更优质的服务模式,向中低收入群体延伸,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