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中国式现代化 保险业大有可为

保险业如何锚定目标,把握高质量发展脉搏,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灾害防护网,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有业内专家表示,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有可为。我国保险业应回归保障本源,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应有的新贡献。

筑牢经济安全网

作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我国保险业近年来发展量质齐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增长以及人民保险意识的提高。”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保险业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一是我国经济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促使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二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医疗和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增加,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三是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促进了保险科技快速发展,提升了保险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

相对于国际成熟保险市场,我国保险业有很大提升空间。从金融结构看,保险业资产仅占我国金融业总资产的7%,而国际水平在20%左右。

加快发展保险业,有利于改善金融市场结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实践证明,筑牢经济安全网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韧性、增强市场活力、对冲周期影响,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深化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从资金供需看,保险资金久期长,具有跨周期属性。壮大保险资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资本”、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从保障范畴看,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和丰富,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能更好地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有效缓冲和风险屏障。

在国寿资产副总裁(主持工作)于泳看来,大规模长期险资配置,一方面,通过建立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资产负债匹配要求的“双线配置”方法论,确保政治性、人民性落到实处,最大程度保证险资长期稳定收益;另一方面,从险资特性出发,围绕委托方指引进行资产配置,进一步保障险资稳定性和安全性。

筑牢社会保障网

在实施健康中国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过程中,人民群众对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的要求不断提高,多元化的保险保障需求正在加快释放。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居民储蓄率较高,发展养老健康等保险保障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徐徐表示,商业保险是我国多支柱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保险以普惠保险方式为弱势群体、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和商业医疗保障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更加均衡和可及的保险保障服务;同时为高质量健康医疗需求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医疗健康服务,提升民众生存生命质量。

徐徐认为,为更好满足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和养老需求,商业保险需要进一步结合其功能定位,突破既有发展思路和模式,尝试更多创新突破。第一,在产品创新上,养老和健康保险产品提供的风险保障需要涵盖个体全生命周期各类健康和养老需求,不仅提供面向年轻、健康人群的健康险产品,更需开发适老化的老年人群特定保险产品,如慢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老年疾病保险等,以满足老年期间养老和健康的独特风险保障需求。第二,在产品功能定位上,健康和养老保险产品除了提供传统的经济补偿或保险金给付,更需有机融入相关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养老服务,有效实现风险预防、风险减量和风险控制。第三,商业保险需要通过健康养老资源整合,实现与保险产品的有效协同。保险机构通过整合医疗、养老和其他相关资源,提供一站式或一条龙的养老服务、全病程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慢病管理、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

筑牢灾害防护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类灾害易发多发。从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到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安全事故,保险业通过分散风险、及时理赔、推动预防,能够有效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提高全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

长期以来,保险业将风险减量理念深深融入日常工作。以人保财险为例,该公司充分运用风险减量服务手段,通过在保前、保中、临灾、灾中、灾后等环节全面嵌入风险减量服务举措,切实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以2024年南方部分省份极端天气事件为例,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将灾害损失水平较2008年湖南雨雪冰冻灾害损失降低40%以上。

但从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灾害事故损失补偿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

对此,李文中表示,要加强宣导,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巨灾保险业务,同时大力发展再保险市场和巨灾债券市场,增强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和分散风险能力。在强化风险减量管理方面,保险业一要积极发挥自身在风险管理上的经验优势,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风险分析;二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投资预防性基础设施,为防灾减损提供支持;三要积极参与公众风险与保险教育,提高社会整体灾害防范意识和保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