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化解利差损风险?曹德云提出了六点建议

专题:2024人身险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8月17日金融一线消息,由新浪财经和慧保天下共同主办的“2024人身险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今日在苏州举办,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发表了题为《把握规律  主动有为——推动新时期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演讲中,曹德云表示,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低利率环境可能将长期持续,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趋势短期可能难以扭转,预定利率在3.5%、3%的存量保单续期保费在持续流入,寿险资金的整体平均负债成本可能接近4%,利差损压力仍然较大。

  对于利差损的阶段难题,曹德云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是强化负债端经营管理,优化产品结构。继续加强对负债成本的审慎监管,通过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负债机构,降低负债成本;同时提高长期限的传统寿险、年金险等保障型产品占比,降低利差依赖;适当加大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比重,降低刚性成本;通过提升业务价值及品牌影响力等,拓展市场发展空间,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带来的负债成本显著上升。

  二是提升专业配置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强和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主动应变、谋变、求变,固收投资配置和交易并重,围绕经济转型方向适度增配另类资产稳定收益,权益投资保持稳健的配置比例和仓位水平,加强衍生品投资、量化投资等领域专业能力,扩大资金配置有效前沿,构建多元化、国际化投资组合,做好币种、区域、久期、品种的整体布局和动态调整,扎实做好全面风险管理,推动大类资产配置贡献更多投资收益,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三是强化资产负债联动,助力负债端转型。从行业战略层面立足于资产负债一体化,牢固树立双轮驱动经营理念,改变负债驱动资产的发展模式;从公司经营层面加强资产负债统筹联动,从产品管理、偿付能力管理、价值管理、风险管理等全链条建立联动机制,及时调整关键精算假设,促进产品结构优化;从投资层面积极增配长久期债券和类固收资产,缩小久期缺口。

  四是发挥长期资本作用,推动良性循环。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等天然属性,要增强跨周期配置能力,跳出“房地产—土地—金融”的旧模式,主动融入“科技—产业—金融”新模式,优化长期股权投资,推动形成“资金—资本—资产”的良性循环,将保险资金的“势能”转化为支持国家长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动能”。

  五是做好“五大篇文章”,融入新发展格局。保险资金在科技金融方面,可以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在绿色金融方面,积极发挥影响力投资作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普惠金融方面,积极服务于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在养老金融方面,发挥资负匹配、风险管理、精算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参与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数字金融方面,积极探索AI赋能业务新场景,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在投资管理、风险管理、运营协作等领域的应用。

  六是加强交流合作,深化改革创新。保险资管业协会有责任、也有义务,推动行业在前沿领域研究、机制模式创新、产品服务供给、业务运行监测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探索争取偿付能力风险因子的鼓励政策,用好QDII投资额度,发挥香港市场桥头堡作用,适度加大境外资产配置。继续探索股债结合创新保险资管产品的实现形式。探索健全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耐心资本”特性,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以下为文字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受邀参加本次会议。前不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全国各地正掀起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热潮。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蓝图,对包括保险业在内的各领域做好工作、对满足社会公众美好生活愿望,具有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在此背景下,召开2024人身险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既是保险业的一大盛事,也是行业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首先,我代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保险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保险业先后经历了以改革开放为起点的复业拓展、以加入WTO为标志的扩大开放、以政策松绑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以严监管为基调的规范调整、以模式转换为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等重要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33.8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0.9万亿元,双双突破30万亿元大关;上半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55万亿元、同比增长4.9%,赔款与给付支出1.23万亿元、同比增长33.1%,新增保单件数472亿件、同比增长40%,行业整体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放眼国际,自2017年起,我国就开始占据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其中寿险市场占全球的比重最高达到50%左右,成为世界保险巨头纷纷看好的优质投资地区。

  但也要看到,我国保险市场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行业的发展,与云泽局长提出的“大保险观”发展要求相比,与14亿人的保险保障需求和民生福祉相比,与金融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相比,我国保险市场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有待挖掘;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业内外形势环境的复杂变化,行业进入了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趋势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回落速度不及预期,降息时机、路径仍不明朗,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市场避险情绪升温,金融市场波动可能加大,潜在风险需要密切关注。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升级,新动能加快壮大,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金融市场震荡波动,利率中枢持续走低,部分传统行业和领域趋势性收缩,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从行业形势看,近年来负债端一直面临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的转型调整压力,新会计准则、偿二代二期实施,也将对公司财务报表、资产负债管理、资本金管理等带来一系列新变化,同时保险公司利润下滑明显,利差损压力陡增。这里,有资产端收益率快速下行的影响;有会计评估规则的影响,未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保险公司因为750曲线持续下移,需要大规模增提责任准备金;也有负债成本较高,调整存在时滞,固定收益型储蓄类产品占比较大,经营严重依赖利差等因素的影响。

  为此,监管部门从去年7月起,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负债端下调产品预定利率、渠道端实行“报行合一”,尤其是本月初出台的人身险产品定价机制,推动普通型、分红险、万能险产品预定利率分批进入2.5%、2.0%、1.5%时代,推动全渠道“报行合一”,更是推动了“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的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正式拉开了寿险业进一步转型发展的新篇章,有效缓解了新增保费的利差损压力。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低利率环境可能将长期持续,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趋势短期可能难以扭转,预定利率在3.5%、3%的存量保单续期保费在持续流入,寿险资金的整体平均负债成本可能接近4%,利差损压力仍然较大。

  二、国际保险业应对利差损风险的经验借鉴

  利差损不是我国保险业的特有风险,纵观国际保险发展史,日本、美国、欧洲都经历过长期的利差损。回顾其利差损的过程和表现:一方面是保险公司长期销售大量高预定利率保单,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盲目追求规模、高度依赖利差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经济衰退、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保险资金投资回报大幅低于预期,利差损风险加剧,日本、欧洲纷纷出现保险公司破产,美国更是爆发两次破产潮,累计上百家寿险公司破产。

  总结其应对利差损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降低预定利率。比如日本,将负债评估利率与国债收益率挂钩,推动评估利率从5.5%持续降至0.25%,行业平均预定利率(含存量)降至1.82%。比如德国,2004年保证利率为3%,2012年之后,监管将评估利率的确定依据改为10年期欧元掉期利率,2022年保证利率降至0.25%。

  二是调整产品结构。美国大力发展投连险、变额年金等独立账户业务,占比持续升至40%左右,美国健康险业务占比也高达30%。日本储蓄型保险占比由45%降至20%以内,定期寿险、健康险等保障型产品占比从22%升至50%左右,同时采用较为保守的生命表增加死差、加强费用管控提升费差,逐步扭转了行业对利差的严重依赖。

  三是拉长资产久期。日本主要寿险公司10年期以上债券配置占比,从11.7%提升至70.9%。美国寿险一般账户10-20年期债券占比,从28.8%提升至33.2%,20年期以上超长期限债券的占比,从33.1%提升至40.7%。通过拉长资产久期,增加了期限利差收益,强化了资产负债久期匹配,并有效降低利率进一步下行带来的再投资风险。

  四是适度信用下沉。美国拥有发达的债券市场,寿险一般账户中,企业债占比从54.3%升至62.2%;通过适度降低第1等级债券占比(从72%降至61%)、同步提升第2等级债券占比(从25%升至36%),进一步获取信用利差,但第1和第2等级债券的合计占比始终维持在90%以上,兼顾了投资的安全性。

  五是增配境外资产。日本寿险业普遍降低国债配置,外国证券配置比例从13.1%升至2021年的32%,其中外国债券占比30.2%。德国安联的公司债投资组合70%投向美国和欧元区。法国安盛的政府债配置以欧洲为主,兼顾分散化。

  六是增加权益投资或另类投资。典型代表是德国,2009-2020年,德国寿险业固收类资产的占比,由87.1%下降至82.5%,权益类资产占比由5.6%上升至11.9%。同时,德国的另类投资市场相对发达,德国寿险业还增加了长期股权等另类资产配置,占比从2.4%提升至8.5%。日本保险公司在低利率时期,也将另类投资作为提升收益的重要品种。

  三、对防范化解利差损风险的认识和思考

  利差损是全球保险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也是制约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难题,需要我们审慎思考、妥善应对。

  (一)对利差损风险的再认识

  保险业利差损的外在表现是投资收益率低于保险预定利率,但其内在成因及影响较为复杂。一是形成机制复杂。利差损的形成,与负债端的经营理念、产品结构、定价机制、营销模式、内部管控等密切相关,与资产端的资产供给、投资能力、风控水平、考核评价等也密切相关,甚至与所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消费者投资理念、监管环境等也密不可分,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影响周期长。保险公司依据会计准则评估未来负债和收益水平,主要基于预定利率假设和投资收益率假设。保单从生效到给付的时间长达数十年,导致利差损的影响周期具有很长的时间差,极大增加了预判和管控难度。三是系统性特征较强。保险行业高度竞争格局和保险产品同质化,导致产品的定价利率趋于收敛,随着利率中枢长期下行,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从利差益转为利差损,且通常叠加较差的外部市场环境,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带来行业系统性风险。

  (二)对化解利差损风险的思考

  一是坚持针对性化解,因时因地制宜。各国保险业利差损的发生及应对,虽有共性,但也因为各自经济形势、金融环境、保险业发展特点的不同,在利差损的表现形式及应对举措上,也有明显差异。同时,其利差损集中爆发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政治、经济、金融、市场环境,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妥善解决我国保险业的利差损问题,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尊重保险行业规律,制定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方案。

  二是坚持全局性谋划,协同精准发力。保险行业负债端应当坚定推进转型发展之路,提升保险产品内含价值,在同业竞争中坚持审慎经营理念,拓展死差、费差等综合利润来源;资产端应当协同发力,深刻把握外部环境和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强资产负债统筹联动,研究确定利率下行周期合理的配置结构、投资策略和收益目标。

  三是坚持战略性布局,塑造发展动能。保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险行业破解长期利差损问题,关键是主动融入金融强国建设大局,践行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找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战略性布局,塑造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动能。

  (三)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利差损,是保险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这里提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负债端经营管理,优化产品结构。继续加强对负债成本的审慎监管,通过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负债机构,降低负债成本;同时提高长期限的传统寿险、年金险等保障型产品占比,降低利差依赖;适当加大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比重,降低刚性成本;通过提升业务价值及品牌影响力等,拓展市场发展空间,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带来的负债成本显著上升。

  二是提升专业配置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强和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主动应变、谋变、求变,固收投资配置和交易并重,围绕经济转型方向适度增配另类资产稳定收益,权益投资保持稳健的配置比例和仓位水平,加强衍生品投资、量化投资等领域专业能力,扩大资金配置有效前沿,构建多元化、国际化投资组合,做好币种、区域、久期、品种的整体布局和动态调整,扎实做好全面风险管理,推动大类资产配置贡献更多投资收益,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三是强化资产负债联动,助力负债端转型。从行业战略层面立足于资产负债一体化,牢固树立双轮驱动经营理念,改变负债驱动资产的发展模式;从公司经营层面加强资产负债统筹联动,从产品管理、偿付能力管理、价值管理、风险管理等全链条建立联动机制,及时调整关键精算假设,促进产品结构优化;从投资层面积极增配长久期债券和类固收资产,缩小久期缺口。

  四是发挥长期资本作用,推动良性循环。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等天然属性,要增强跨周期配置能力,跳出“房地产—土地—金融”的旧模式,主动融入“科技—产业—金融”新模式,优化长期股权投资,推动形成“资金—资本—资产”的良性循环,将保险资金的“势能”转化为支持国家长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动能”。

  五是做好“五大篇文章”,融入新发展格局。保险资金在科技金融方面,可以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在绿色金融方面,积极发挥影响力投资作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普惠金融方面,积极服务于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在养老金融方面,发挥资负匹配、风险管理、精算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参与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数字金融方面,积极探索AI赋能业务新场景,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在投资管理、风险管理、运营协作等领域的应用。

  六是加强交流合作,深化改革创新。保险资管业协会有责任、也有义务,推动行业在前沿领域研究、机制模式创新、产品服务供给、业务运行监测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探索争取偿付能力风险因子的鼓励政策,用好QDII投资额度,发挥香港市场桥头堡作用,适度加大境外资产配置。继续探索股债结合创新保险资管产品的实现形式。探索健全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耐心资本”特性,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谢谢大家!